农民工返乡和和外出情况调查分析专题报告
截止2019年2月20日,我市实有外出就业9.8万人,其中市内就业8万人,省外就业1.4万人,春节前返乡5万人,回乡过年4.8万人,失业返乡1758人,省外失业返乡354人,春节后新外出就业6555人,省外就业665人,市内就业5878人。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宣传重视引导。一是政府推动促落实,主动为企业搭建用工平台,搞好对接,效果良好。同时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100万元,确保就业再就业各项支出安排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健全机制搞活体系。各乡镇(办事处)按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除现有劳动保障协管员外,要求各行政村两委班子中选任一名专职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员,负责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动态管理等基础工作。全力构建以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站(所)为纽带,以村级信息联络组织为依托,集求职登记、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三是完善设施、提高档次。目前我市劳动保障大楼已经投入使用,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配备电子大屏幕,电子触摸屏和多媒体电脑网络管理系统,开通神木人力资源网站、就业援助工作群并及时发布各项就业政策及各地招聘信息、市内劳动力资源情况,对转移就业情况逐步实行实名制微机化管理,逐步形成按需配岗,按岗求人的良性机制。
(二)强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我市是经济强市,产煤大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后劲足,全市有民营企业4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300多户,个体工商户达32000余户,民营企业从业人数达10万多人,主动与这些企业搞好对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政府推动、品牌促动、能人带动”的工作机制,采取就近就地输出模式,年均转移劳动力1万余人。
(三)强化培训,提升输出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方面培训力量,采取“定点、定向、定专业”委托培训方式,培训专业包括驾驶员、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保安、机电维修、计算机、采矿、化工工艺、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用技术。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执法检查,优化就业环境。我们坚持做好三个“强化”、创造和谐稳定的就业环境,有效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强化用工备案管理。采取提前通告,跟踪督促检查等办法,督促用人单位及时进行劳动用工备案。同时,为每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用工台帐,实现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及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二是强化劳动合同签订。在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加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指导;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劳动合同专项执法检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三是强化劳动者维权服务。建立联席维权机制,启动“3+X”联合信访、人社、公安三部门,并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调处,坚持“不推诿、不掩盖、不拖延”的三不精神,由建设部门从源头上制止,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等。直接向农民工了解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情况,杜绝侵害农民工权益现象的发生,及时妥善处理农民工伤事故或劳务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诸多问题,仍需我们认真研究。
(一)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造成就业上低层次化。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偏低。农民工就业穏定性差,流动性大。据统计50%的农民工已更换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个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只占42%,穏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
(二)培训基地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市人社、教育、农业、畜牧等多个部门都在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基地达10余家,培训基地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培训专业单一,培训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需求。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部分是靠亲戚朋友介绍和自发的,由政府组织的很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序性。各乡镇(办事处)劳动转移培训工作,绝大多数由兼职工作人员负责,个别行政村无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有很多村干部对当地劳动力转移去向不明。
(四)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监管力度不够,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包括:企业强制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克扣工资,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卫生条件差,缺乏安全保障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上述问题的存在,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多方配合协作,逐步加以落实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