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人口、劳动力现状及影响调研报告
摘要:为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市城乡劳动力资源、就业人口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市委、政府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制定和调整就业政策,为加强就业服务提供依据,我局对全市人口及劳动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研显示,当前我市劳动力资源总体继续保持稳定趋势,就业状况良好。同时也存在就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工人缺乏、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的“晴雨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我市人口、劳动力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联合公安、统计等部门采取走访调研、典型调研等方式进行了数据比对和分析,对我市劳动力现状及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我市人口及劳动力基本状况
枝江市位于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宜昌的东大门。1996年撤县建市,国土面积1310平方公里,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4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47.7万人,其中男性21.86万人、女性21.76万人。
劳动力人口26.33万人,占总人口的55.55%,目前已就业劳动力17.7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7.53%。其中城镇劳动力11.16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2.39%;农村转移劳动力6.62万人,占总劳动力的25.14%;农村劳动力在家务农8.2万人,占总劳动力31.1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35万人,占总劳动力1.33%。据统计,2019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民6.62万人,劳务总收入为35亿元。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来看,我市劳动力基本状况如下:
(一)劳动年龄状况。全市劳动力26.33万人,其中:16-25周岁的劳动力3.34万人,占12.68%;26-35周岁的劳动力7.02万人,占26.66%;36-45周岁的劳动力6.26万人,占23.77%;45周岁以上的劳动力9.71万人,占36.89%。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市青壮年劳动力占大多数,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现有劳动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二)文化水平状况。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1.26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76%,其中城镇劳动力3.22万人、农村劳动力8.04万人;高中及高职文化程度10.8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1.13%,其中城镇劳动力5.73万人、农村劳动力5.1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24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6.11%,其中城镇劳动力2.21万人、农村劳动力2.03万人。2019年中职、高职毕业生2015人,其中继续求学的1795人,进入社会成为新劳动力的仅有220人。从文化程度来看,我市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制约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本地工资收入状况。我们对全市城镇劳动力11.16万人的工资收入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0.51万人、月收入4000-6000元的1.57万人、月收入3000-4000元的5.47万人、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3.61万人。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已就业的劳动力收入大部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处于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状态。
(四)外出务工状况。全市外出务工劳动力6.62万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25.14%。其中省外就业3.52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13.37%;宜昌市外省内的2.16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8.2%;枝江市外宜昌市内0.94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3.57%。调查显示,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状况较好。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1.81万人、月收入4000-6000元的2.48万人、月收入3000-4000元的1.9万人、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0.43万人。从外出务工收入来看,普遍高于在本市区域就业人员收入,能够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带回来的不仅是银行存款,更有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新观念。
二、劳动力资源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伴随着枝江经济的发展,部分企业也面临“用工荒”的问题,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据调查,我市常年缺工在3500名左右。受今年新冠疫情影响,约有2000余名需外出务工人员滞留枝江,通过持续举办“线上线下”82场招聘会,企业用工缺口从3月初5500人下降到目前451人,不仅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了本地就业,也大大缓解了我市用工短缺的问题。结合我市人口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发展趋势,我市劳动力资源将呈现以下特点:
1.少儿人口呈递增趋势,老年人口总量逐年增加。少儿人口(0-14岁)数量逐年增多,2017年少儿人口为45960人,2018年增加到47264人,为将来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劳动力。老年人口(60周岁及以上)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老年人口为112856人,2018年增加到119324人,2019年增加到144654人。通过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增长比来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过快,二孩政策释放的人口红利还未显现。
2.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16-24岁的年轻劳动适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逐步降低,2017年为13.98%,2020年为12.68%,下降了1.3个百分点;而50-59岁老年劳动适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上升,2017年为18.63%,2020年为20.03%,上升了1.4个百分点。
3.新成长劳动力不足。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三年,参保高考的人数从2017年的2158人下降到2020年的1902人,高中、高职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不足220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仅在7%左右,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与专业相近或从事电商、电子等新型产业,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大学毕业地或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就业。
三、劳动力对未来枝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枝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劳动力资源角度看,制约发展的因素也在积累。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成本上升,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新冠疫情的次生影响等方面。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问题,对枝江经济发展将带来影响。
1.劳动力呈高龄化的趋势,相应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枝江一直以来就是低生育、人口负增长的地区,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下,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变化,老龄化和少子化同时显现。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45岁以上的劳动适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36.89%,而青年型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12.68%,随着时间推移,老年型劳动力呈增长趋势,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老年劳动力供大于求,而年轻劳动力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的产业和技术遭淘汰,不断采取新技术和新工艺,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园、三宁乙二醇项目等等,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是青年劳动力,技术落后的老年劳动力过剩,面临失业、再就业的难度加大。三是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少年儿童比重过轻,不仅未来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劳动适龄人口的抚养比也会增加,提高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一方面,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熟练技术工种岗位空缺,特别是新兴的产业和技术型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短缺,训练有素的技术人才难以寻觅。另一方面,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只具备单一技能的劳动者求职困难。总之,“劳动者求职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用工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瓶颈”问题。
3.劳动力知识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需要。我市劳动力知识文化水平在绝对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文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足,与大城市相比,劳动力能力建设的含金量相对较低,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产业结构分布上,农村劳动力占二分之一,即使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由于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只能进入简单的工种打工。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相应会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快推进。
四、对策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以“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开发人口红利,积极应对日益萎缩的劳动力资源问题。
1.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新冠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抓住机遇期,提高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严格落实财税、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宣传,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以传统的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产业为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壮大中小微企业,助推市域经济发展。
2.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发挥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作用,帮助更多劳动者实现创业。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方式,转变服务理念,提升办事效率,落实“一窗式服务”、“不见面式服务”,“无纸化办理”,打造舒适、温馨、宾至如归的服务“软环境”。
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将就业创业服务各项经办业务向基层平台延伸。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周五人才集市”、“四送下乡”等活动,让求职者有职可求,让企业有人可聘。加强对特殊群体就业困难人员的帮助,有针对性的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助力脱贫攻坚。
4.制定并实施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外来劳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启动“梦想小镇”项目,建好栖湾梦想空间、人才主题公园、青年人才中心,深入推进“我选湖北·爱上宜昌·扎根枝江”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型创新人才和团队。深化“资智回枝”活动,吸引在外乡贤回乡创业,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在枝江既能安居又能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