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委书记在2021年上半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刚,各部门分别就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作了汇报,并根据发展实际,明确了下半年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去年以来,大家都很努力、很有干劲,从半年度工作述职、从今天的工作汇报,都能看得出来,各项工作稳中有进、重点任务推进有力,有些工作还干出了特色、创出了亮点,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公司在座各位带头奋进、全体员工扎实苦干的成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公司党委班子和经营班子,对大家的奋斗、拼搏、勤劳、实干表示崇高的敬意!
刚才,XX同志对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作了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部门按照要求抓好落实。去年以来,我们明确了在“十四五”期间的工作任务是:全面落实“主业升级、产业转型、系统改革、风险防范、特色党建”五大任务。主业升级、产业转型、风险防范和特色党建,都好理解,我这里不再解释。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系统改革的问题。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叫系统改革?一个是怎么样开展系统改革?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系统改革?因为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孤立的。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对公司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那么薪酬制度就涉及到中层干部、基层员工等各个层面,同时又涉及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此外,要对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首先,你必须有一套考核体系吧。考核体系怎么来?那你得有一套评价体系吧?怎么进行评价?那就需要有一套价值导向体系。比如我们的基本价值导向体系是“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如何体现“有为者有位”?所以我们对组织架构、选人用人都进行了改革,比如我们在干部任期上,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任期制,在干部任免上,开展公平竞聘;如何体现“实干者实惠”?我们提出“多劳多得、按劳计酬”薪酬理念,以计量的方式开展绩效考核。所以,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下面,我重点讲讲怎么样开展系统性改革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经济的波动,企业的盛衰,是一种常态、一种规律。一家企业能长时间,几十年、几百年存活下来,就非常难得,甚至是稀缺。为什么呢?因为能穿越多个经济波动周期的企业少之又少。这个经济周期的时间不一定,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经过研究认为,这个周期一般为60年,分为回升、繁荣、衰退、萧条四个时期。这个周期就叫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把各个经济周期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波浪线,这就是著名的“康波”。解释了康波,我们就会知道,中国企业与企业家是幸运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都处于高速增长中,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全球经济刚好处于回升、繁荣期。同时,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时间节点,刚好避开了1979-1982,1990-1992以及1997-1998的三次全球经济危机。所以说,中国企业从来没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危机或衰退,中国企业习惯了在顺风顺水中抓机会、追风口、赶浪头,获得快速发展。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受到影响,股市一直到现在还未能恢复元气。去年以及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最近股市也是一片惨淡,很多企业可能会熬不过这一波经济危机的冬天。
纵观全球世界级企业或隐形冠军的发展史,每一个优秀企业都经历了至少两次以上的经济周期的生存考验,只有经历数次经济周期的摔打,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持续活下来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那么如何让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或者简单地说,如何让一个企业活得更久、活得更好?那就要进行系统性改革,通过系统性改革去芜存菁,创新补阙,让企业持续焕发生机。
一、系统改革要树立长期价值观念。
所谓长期价值,就是确立宏大而长远的目标追求,长时间为之奋斗,心无旁骛,以足够的耐心和定力,长期坚持做好心中认定的大事或事业。简单点说,就是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把身子站高了,把眼光放远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倡导长期价值主义?
从宏观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单一的以GDP为核心的短期政绩价值导向,快速致富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引领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粗放式投入与浪费;单一的对物质财富增长的追求,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的激化。显然,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因此,国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从量到质的进化,同时也是经济增速放缓的变化,都体现了长期价值的思想。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经济转换发展动能,以创新与人才驱动中国经济走出追求短期GDP规模发展的陷阱,目的是应对当前的经济波动周期。
从微观角度看,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要适应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环境,要提升抗经济周期的生存能力,要抓住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的战略新机遇,企业必须回归初心,回归价值观,必须进行认知与思维的革命,而其中最需要改变的地方,就是要建立长期价值思维。对企业而言,需要抓住机会、顺势而为,但不能过度机会主义、投机主义,不能有走捷径、挣快钱、捞浮财的思维惯性,不能走盲目多元、不专注、不聚焦的成长路径,要舍得在人才、技术、管理这些软实力上去做长期投入,去实现真正的长期价值。许多上市公司拿着股东的钱没有去投产品与技术创新,而是去做房地产,去投P2P。许多企业实业本来做得很好,耐不住寂寞去玩虚的,一玩就自残。所以,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提出“坚持聚焦主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遵循价值创造理念”。
企业的长期价值不是一句口号、一碗心灵鸡汤,而是企业的一种坚定信念及脚踏实地的长期价值行动。
长期价值首先体现为长远的眼光与打算,人性的弱点往往表现为只顾眼前的利益与机会,难以有长远的打算和长期的价值追求。正如亚马逊创始人索贝斯提出的:“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同台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其次,长期价值体现为远大的目标追求,大乌龟般的坚实行动。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来的:“华为是长远的理想主义者,我们可以为理想和目标‘傻投入’,我们可以拒绝短视和机会主义。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多年来,只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不被各种‘风口’和投机机会所左右,回归商业精神的本质,以客户为中心,坚定信心走自己的路。”长期价值的核心是客户价值,只有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以卓越的产品与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才有创造品牌价值的长期增长。
第三,做企业是场马拉松,拼的是实力和耐力,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耐心,另一方面要学会慢下来、沉下去。确实,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极速变化的世界,人们习惯快速致富,打短平快,捞快钱,却恰恰忘记了,有时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个企 ……此处隐藏1067个字……高效,无论是对顾客需求还是员工需求都能快速响应,因为这个时候组织活力很强,组织的敏捷性也比较强。随着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会越来越细,部门和岗位设置会越来越多,效率会越来越低。本以为分工越细效率越高,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随着规模发展变得越来越低效。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协作问题。企业的组织机构随着分工越来越细,部门之间的协作流畅度就会大大减弱。最终内耗、扯皮和掣肘代替协作。从目前的情况看,效率优先在各部门纵向体现得已经比较明显,但是横向的协作协同做得还不够。希望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分家,围绕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相互协作、相互补台。另一方面,我希望各部门负责人,不要忙得团团转,不要一味地追求眼前的高效,有时候要有点“低效时光”的存在,把这些“低效时光”用来思考企业的未来和自己的价值。作为部门负责人,更多地应该站在公司其他部门的角度、分管领导的角度、站在企业法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谋划,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尊重和体恤,才能在协同作战上实现高效。
三、系统改革要围绕员工切身利益。
我们都知道,企业与员工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得益;员工发挥作用了,企业才能发展。员工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目标是统一的。因此,系统改革必须要围绕员工的切身利益。
第一,改革要关注员工的发展问题。只关注企业的发展,而忽视员工发展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一些企业拼命地挖别的企业的人,而不去培养自己的员工,不建设自己的人才梯队,这是典型的只关注组织的发展而不注重员工的发展。现实中那些只是一味地拼命挖人的企业,迟早会出问题,它是无法真正建设起组织能力的。企业发展的根是“人”,经营业绩是“果”,组织人才是“因”。有因才有果,不重视因哪来的果呢?在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资源无非两项:一是资金,二是人才。在分析经营状况时,我们应该把财务和人的因素都纳入进来考虑,才是真正的追本溯源,才能发现根本问题。所以,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关注员工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成长空间等等方面,比如我们推动学历提升、职业教育、干部轮岗等等这些措施,目的就是从“因”上下功夫,在组织人才上下功夫,关心大家的职业提升,并不断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让员工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一起创造企业的未来。
第二,改革要解决员工的薪酬问题。企业与员工之间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员工能创造价值,企业就重用并给予员工合理的报酬,员工付出劳动、时间、智慧得到他该得到的,企业付出成本得到企业该得到的。如果员工觉得企业不好,完全有理由也有权利作出离职的选择;企业觉得员工不好,也完全有理由也有权利解雇员工。企业与员工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劳资关系。一个企业给员工谈愿景、谈发展、谈品牌,就是不谈薪酬,这就是“耍无赖”。不让马儿吃草又要让马儿跑,不去解决员工的薪酬福利问题,只是一味地给员工“画饼”,这是对员工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在开展系统改革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薪酬制度,让创造价值的人、让有贡献的人获得回报,消除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不能让“雷锋”吃亏,要让能创造价值的人获得他应得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真正的“雷锋”、真正的英雄选出来,奖励好。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把利益分配的根本原因讲清楚,实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企业所赋予的荣誉感。最终,通过物质的激励和心灵的奖赏,强化奋斗者的奋斗行为,而不是纯粹让人掉进钱眼里,陷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庸俗感当中。当员工能够自发地做“大家看不见但默默付出”的雷锋,而不仅仅是因为向“钱”看,才是企业形成一个良性的价值循环。我们公司,基层一起呼吁工资太低,我也想着给大家多点“幸福感”,但关键是怎么给的问题。如果是普惠性政策,把一些与奋斗无关、与贡献无关、与创造价值无关的行为当成奖励的要素,那这个奖励行为就可能变成豪无意义的“分赃”行为,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群体,什么事情都先谈钱的错误认知。奖罚分明,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这才是正确的激励。
要想实现通过合理的薪酬回报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创造价值,就需要准确地识别价值、评估价值和分配价值,这是绩效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好的绩效机制,员工就会陷入“大锅饭”的局面,大家的劳动成果无法准确识别,这就很容易导致组织失去公平性。所以,我们下一步的改革还要更多地关注绩效管理问题。绩效管理包涵了绩效考核,还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过程、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慢慢地要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把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融入绩效管理,让两者相辅相成,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三,改革最佳状态是为员工赋能。我们是从行政性企业改制过来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是以控制为主,通过标准化让员工按标准执行,管理者发号施令让员工服从执行。控制的前提是信息充分或环境相对稳定。而今天是一个充满着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时代,如果还只是一味地控制团队就很难随环境而变化,企业也将无法适应环境和市场。如今的管理,构建标准和执行标准是基础,如何通过平台的建设,让大家自主管理,由控制到赋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层层审批、层层控制,使得组织反应变慢,会因此失去很多变革的机会。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强,所以我们就必须加强敏捷和调整适应能力,减少控制,将权力赋予各支团队,让员工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才能在当今时代更好地发展。
企业如何为员工赋能?让员工自主自发地开展工作、优化工作,是我们改革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一是要打破层级架构,减少管理层级,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改变信息的流向,从单向的自下而上与自下而上变为网状方向,比如强化月度工作交流、专项工作研讨等;二是下沉决策权力,赋予一线团队以“开火”权与相应的调整适应的权力,比如让部门提出更多的改革设想和改革措施,在业务方面建立团队作战模型等;三是打造企业平台,提供竞争舞台,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直面市场,将市场压力和经营意识渗透到每一名员工,比如持续开展干部竞聘上岗工作,营造竞争氛围;四是突破部门、专业的深井,建立起跨部门、跨团队的联系,建立互信和目标共享,将团队真正融合为一个整体,比如加大干部轮岗换岗力度、开展专项改革项目推进等。五是授权赋能的前提是员工有相应的能力来科学做出决策,所以要十分注重对员工系统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建立与各层级胜任素质模型相匹配的培训体系,提高员工能力,更大地发挥赋能的价值与作用。
以上是我对改革的理解,以及对公司如何更好发展的一些设想。今天拿出来讲的目的,一是希望大家对公司整体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改革的思想要坚定不移,改革的力度要持之以恒。二是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特点,没有样本可以参照和临摹,所以在此过程中,各部门更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部门职责和功能,对改革多参与、多赋能、多提意见建议,确保改革有效,实现企业和自身的长期价值。
最近东京奥运会召开在即,我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在竞争中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工作中不甘平庸、不断进取、永不满足,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把企业经营到最佳。共创美好未来,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