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4篇《教学设计和课件》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教学设计和课件》相关的范文。
篇一:教学设计和课件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的建立(课件下载)
新疆克拉玛依第一中学 郭瑛 8340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和掌握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基本史实;
⑵.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拉近历史,展示历史画面。突出历史的演进过程,历史的`前后对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发挥的积极作用。
⑵.怎样评价文天祥抗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⑶.行省制度对后者的影响很大,结合现实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史观和爱国的精神。
⑷.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民族融合,中外交往等都表明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以肯定。 ⑸.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重点难点的分析突破 1、蒙古族的兴起: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的重要民族,成吉思汗是其杰出的领袖。通过提问: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使学生了解蒙古族,并形成对成吉思汗的正确评价。
2、元朝的建立:
通过怱必烈建立元朝,迁都,统一中国的学习,以及元朝的经济,中外交往,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的知识串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认识元统一的重大意义。
3、行省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对唐、元之疆域作对比,对古今行政区域作对比。同时思考:通过对比,元的行政统治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4、民族融合是本课又一重点: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亮点,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学归纳民族融合的表现,并进一步认识民族融合与元的统一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对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元朝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的交叉使用。 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若干 1、《成吉思汗》电视剧主题曲画面片断。 2、教材P62动脑筋。 3、成吉思汗──一代天娇。 4、元朝统一示意图。 5、唐、元运河对比图。 6、唐、元疆域对比图。
7、思考题:假如当年文天祥投降了??。 教学设计
篇二:《中国人》教学设计和课件教学内容: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观察彩色图,看读图上画的是各民族的孩子们欢聚在天安门前,天安门前飘扬着五星红旗,在学词学句中,除了要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和汉字的笔画、笔顺外,还要教会学生认识五个生字、五个词语和新出现的三个部首名称,朗读短文。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5个生字、5个词语,认识3个偏旁部首。
2.仔细看图,看懂图意,认识天安门和五星红旗,知道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5个生字和5个词语,重点读准“是”和“星”的字音,读通并理解短文的句子。
难点:在生字教学中,“我”和“爱”的字形结构、笔画笔顺学生较难把握;在学句中,这是第一次学习由汉字组成的句子,如何使学生懂得句子的概念是个难点。
教学思路:
根据“看图学词学句”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首先应由图入手,以图助读。在看清图意的基础上再图文结合,读通句子,在朗读时先要复习难读易混的音节,然后再由读通纯拼音句子到读通汉字注拼音的句子。通过朗读理解句子,并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在学习词语中学习生字,认记新出现的部首名称。
教学用具:
准备一面国旗(或五星红旗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课前准备。
可布置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认真地看一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二 视读训练。
1.认读词语:北j9ng 天 1n门 中gu$人 h$ng q0
2.认读句子:w% sh@中 gu$人。
w% 4i五x9ng h$ng q0。
w% 4i 北 j9ng 天 1n门。
三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升旗仪式,大家一定仔细看了,你们看到的升旗仪式是在什么地方举行的?升起的是怎样的旗?今天我们学的新课文是:(读拼音)“k4n t_ xu6 c0 xu6 j)”。第1课就是讲的这个内容。
四 指导看图。
看书上的彩色图(第54、55页)
1.图上画的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
2.在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3.天安门前飘扬的是什么旗?为什么叫“五星红旗”?(可以将国旗或国旗图片拿给学生看,特别要看五颗金色的五角星)
五 初读短文。
1.轻声练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语意。
2.指名练读纯拼音的句子。
3.联系在电视里看到的升旗仪式讲讲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每天早晨,我们的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六 学习字词句。
出示带拼音的词:五星红旗。
1.通过个别读、集体读、读准音。
2.理解意思:五星红旗是在红旗上面有五颗金黄色的五角星,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一点的五角星象征着各族人民,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五星红旗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3.分析“星”的字形:上下结构,上面是“曰”字头,下面是“生”字底。(指导书写)
4.电视里看到的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们学校里也举行升旗仪式,是什么时候举行?
小结:每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望着五星红旗,因为我们爱五星红旗,爱我们的祖国。5.出示带拼音的句子:我爱五星红旗。
(1)指名读句 ……此处隐藏26552个字……写信)在以前人们又是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最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信箱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
出示问题: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 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结果
3. 检查阅读结果(回答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三.再仔细朗读,解决问题
1. 朗读阅读提示,之后解决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a.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b. 娃丽为什么拿到了和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
c.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2.请同学一一回答,找出相关段落,分角色朗读(师做适合的指导朗读)从中分析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品格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2.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感受?
3.结合实际:假如是你遇到了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篇二十四:《蜡烛》教学设计课件《蜡烛》教学设计课件
《蜡烛》教学设计课件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或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摹写。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教学步骤
一、寻找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⑴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⑵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⑶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⑷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⑸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⑹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⑺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⑻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⑼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⑽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⑴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⑵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⑶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⑷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⑸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⑹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⑴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⑵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⑶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⑷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⑴ 三次写爬:
①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⑵ 三次写跪:
①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步骤
1、听读:
在低沉的音乐中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然后以老妇人是一个____的人为题说话。
2、品读:
寻找文中老妇人的动作描写,想象老妇人做这些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3、分组改写:
⑴ 假如你是老妇人,你会怎样记下这件事?
⑵ 假如你是敌人,你会怎样记下这件事?
⑶ 假如你是那位牺牲战士的母亲,你有什么话对老妇人说?
⑷ 假如你是一直战斗在那位牺牲战士身旁的战友,请你写下你的见闻和感受。
4、强调改写注意事项:
⑴ 尊重原文中人物的主体性格;
⑵ 尊重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倾向;
⑶ 考虑人物不同的身份与国籍;
⑷ 从细处着手想象,写作并交流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