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三年级科学实验课上好
内容摘要:上好科学实验课,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而且要注重探究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
关键词: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以生为主注重探究联系实际因地制宜
我任三年级科学课已经有多年,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这是一门新的学科,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感到很新鲜,面对许多实验器材,非常好奇,动不动就要看一看、摸一摸,如何把三年级科学实验课上好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科学认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语,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是研究小学生身边的事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我认为学生学好了科学,再用学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任何科目,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因此,科学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二、以学生为主,注重探究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应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而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课程改革六年了,不仅仅语、数讲究以学生为主,把空间还给学生,科学更是这样,教师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心灵去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地猜想,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
三、联系实际,开发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而我们的老师还停留在“教教材”,死扣书上,书上的东西没有,就不知道变通。比如:书上要求种凤仙花,老师说我们没有凤仙花,就不种,你没有凤仙花,可以开发本地资源,种其它的植物啊,本地的植物很多,你可以要学生种向日葵、缸豆、豌豆、蓖麻等等都可以,然后研究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关键是掌握研究的方法。没有蚕卵,有蝌蚪啊,一样的可以研究。
四、因地制宜,自制器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为主的学习空间,就需要很多的实验器材,于是有很多老师就抱怨学校实验器材太少,其实,学校除了准备化学、物理试验需要的诸如: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显微镜等器材外,由于科学知识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学生生活,也就要求教师或者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再说你平时只要留心,做个有心人,也可积累一些实验器材的。
五、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耐心指导,探讨实验结论。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可用资源,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家里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教学中,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与周围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用小制作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让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例如: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看到的尽是室内物体,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就看不到室内物体了。因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
总之,我认为只要老师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因地制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那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后来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善于利用课外资源,自主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素养,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三年级科学实验课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