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校、课程、课堂、教师四大主题,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探索课改新路,提高研修水平,力求实现突破,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扎实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市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的结合上开展工作。
一、德育教育与学科基本功培养相结合
1.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教学全过程。吃透德育教育内涵,拓展德育教育渠道,加大立德树人落实力度,向育人要质量。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四项基本功锻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和丰富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书、发标准音、育好习惯、做有德人”的六项基本功锻造工程,研制可操作的活动评价方法,融入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并创造条件实现课程化。
二、教学改革与课程、课堂改革相结合
2.坚持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和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目标,聚焦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加快转变质量提高方式,依靠深化课程改革、互联网深度融合、教学流程重造、监测诊断改进,不断探索完善“轻负担、高质量”新的实现形式。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新学期,要围绕核心素养研究教学、研究管理、研究改革。
3.推进有效课堂基本要素与评价管理研究。研究落实课程方案,开全课程,上足课时,继续加强和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已有成果,强化底线管理。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层层组织学习《潍坊市有效课堂基本要素》,加强对课堂改革的的调控力度,促进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4.深化课程改革。①课程转向深度融合。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实施路径研究,以“活动体验、修身感悟”为重点,扎实开展学校课程整合研究与开发。寻找学科间的交叉点,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各学科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推动学校课程进行结构性、整体性变革:从单一课程体系、分层加工模式向多元课程体系、分类加工模式转变。借助“双改行动”联盟平台,引领5所小学制定特色鲜明的课程建设方案,建立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需求的课程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确定圣城小学加入潍坊市课程整合项目实验学校协作组,学校要成立专门实验团队,拟定实验方案,强化推进,争取实质性成果。②课堂转向深度学习。重点跟进韩立福学本课堂实验,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挑战性学习等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研究。③教师转向深度转型。评选一批优秀个性教学法,培植“一师一风格”。
市镇校各级要基于育人纲要,发现培植学科育人优秀教学法;基于课程改革,推出课程建设示范校;基于课堂改进,结合《潍坊市普通中小学有效课堂基本要素》,培植课堂改革特色校。下半年,要组织全市小学教改工作表彰大会,分类表彰教改先进典型。
三、教学管理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5.积极贯彻《潍坊市教学管理基本规范》。认真组织学校教师参与学习、研讨《潍坊市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指导好教学实践,各学校要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分学科、分年级制定各自的教学规范,每学期(年)组织教师研讨修订一次。提倡学校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校实际,设置与课改相符的、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创新性常规项目。鼓励学校进行备课改革。继续落实教学视导制度,督促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6.实施项目合作行动研究。依托潍坊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自主创新、育人自主创新、优秀教学法三类项目的评选研究为载体,实施项目合作行动研究,促进教育品牌形成。结合各学校、教师申报并被确立为市级重点打造的项目,实施跟进、参与、指导、提升、推广性研究。
四、教研活动与片区教研、校本教研、信息化教研相结合
7.推进大教研。建立完善以学科教研、校际教研、区域教研为形式的大教研联盟,通过大教研,引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自主研究的主题教研活动。着重解决教研制度粗糙,教研目标模糊,教研内容随意,教研过程被动,组织者缺少自愿,参与者缺少主动,教研流于形式,活动质量不高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学科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专题性大教研活动。关注本学科课程、课堂现状问题及改革进程。
8.探索“互联网+”教研新形式。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发展,探索“互联网+”教研工作机制与方式,建设一定量的学科教研“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形成新型互动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五、质量评价与校本质量监(抽)测相结合
9.教学质量监测科学化、常态化实施。落实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探索实践优势,面向全课程,探索“全科+绿色”质量评价机制和办法,实施“1+1”课程教学质量监测,每学年至少一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测和分析,做到“调研共同进行、问题共同分析、措施共同研讨、质量共同提高”。学校考试内容加强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学生学力表现、基础和积累、核心素养的考察,监测方式改变“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个层次”的模式。确定自主检测的试点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自主检测。
六、阅读学习与学校文化、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
10.扎实推进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年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书香阅读课程”。即:每天一个阅读微课堂、一次晨读,每周一节主题阅读课,每学期一套必读、选读书目,将“阅读”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深入开展“十、百、千”读书评选活动,推出2—3个镇(街区)和10处示范校开展阅读提升工程的经验,把书香校园、特色学校建设推向深入。实施文化共建行动,促进学校文化体系完善。积极探索“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内涵的学校教育”,打造富有特色的区域学校文化。
11.深入推进英语提升工程。以提升教学效益为着力点,持之以恒改进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打造特色课堂和个性教学法为切入点,推动英语特色课堂构建与推进,培养2-3名市内外有影响力名师;以推动教师发展为根本点,优化培训,提高教师施教能力,打造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以阅读教学为增长点,开展分级阅读、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12.推动学校文化变革与创新。学习北京等外地学校经验,加快提升学校文化层次,做属于学生的校园文化。
学校:①改进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布局设计,充盈孩子味、自然味、书香味,建成学生最喜欢的地方;②建设读书吧、读书廊、读书角,让书籍触手可及,让阅读随处可见;③改版面式、口号式、命令式文化,为主题化、儿童化、动态化、立体式;④班班开展每日5分钟微演讲(微报告、微展示)活动。
市镇:①组织校长论坛活动,交流“外出学到了什么”,“今后学校怎么办”;②组织学生读书汇报展示;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行动研究,推动“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进程。
七、“教干”培养与学习提升、活动推动相结合
13.实施“校长理念提升工程”和“教师专业提升工程”。以走出去学习、开展各类反思、比赛活动提升校长教学变革领导力。继续依托“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为载体,组织“晒课”“赛课”“优课”评选。开展教师教学叙事评比、学科教学标兵评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基本功比武等活动,发现、培养、推介典型教师,吹响骨干带团队的教学教研改革号角。
八、教研水平与自身提高、工作质量相结合
14.打通教研员联系学校“最后一公里”。实施教研员下沉的教研机制,继续深入实施教研员“五个一”及一线工作法,增强基层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自觉性,每名教研员重点确定1—3处学校作为教学研究联系点,全方位开展工作,利用智力优势、教研优势、组织优势,从行动上担负起教研机构服务学校、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扎实落实“读、研、写、讲”四种能力的提升,让教研队伍成为学校和教师“看得见”“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