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语文教学要富有“情趣”

时间:2024-05-14 03:16:26
语文教学要富有“情趣”[本文共2958字]

语文教学要富有“情趣”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给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生动和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触发学生的兴趣;构建师生的平等对话,引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 趣味性 平等对话 生动形象

 

 新课程改革走到了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语文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呢?我说:语文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百战百胜者的《兵法》,是受过宫刑者的《史记》;是为求一字捻断的数茎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亲历战国诸子的蜂起、百家的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隘,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唐的繁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庄严。可以临风朝谒曹子建,踏遍青山访太白,扬鞭策马驼铃道,玉扇踯躅雨江南……            

人类那永恒的美、壮丽的爱以及伟大的生命,在语文世界的星空闪烁,在我们的心灵中升华。 生活有多么广阔,我们的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她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仅具有很强的工具性,需要向学生传授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方法,而且内容包罗万象,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要传导人类的文明,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学好了语文,就是学会了生活和学习,就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了,就可以“修身治家平天下”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啊!“趣味性”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趣味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情趣”,赋予语文课堂以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课堂情境的和谐,关键在于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然后借助语言、图片、音乐、视频资料等手段设计出适合本课,且又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于是一位老师精心制作了课件,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他们睁大了眼睛,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了,仿佛亲耳听到了海底的“窃窃私语”,真切地感悟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看完后,老师提问:“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争先恐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人文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是情感熏陶,而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情感的“浓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时,我事先精心设计好课件:扁舟、山峦、绿树、江水、……分别独立出现在屏幕上。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自由组成画面。一时间学生兴趣迸发,急不可待地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有意创设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当然,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如:故事情境、音乐情境、表演情境等等。只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趣味的情境创设都是有益无害的。

二、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的重任,语文教学中就应重点掌握文中的情感因素,辨析文字蕴含的感情,呈现给学生不应是枯燥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形象,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语文的内容直接反映人的活动中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诗歌还是散文,都有丰富的情感蕴涵其中,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如果能采取多种手段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景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课文内容,产生积极情感,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真正、迅速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体味学习语文的情趣,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有效链接,把学生的原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教学《故乡的榕树》一课时,我先饱含深情地说:“乡愁是一首历久弥新的歌, 多情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述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临海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同学们,当你们远离故乡时,是不是也会想起故乡那如茵的田野,浓绿茂密的树林,遍布田间的野花?………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乡的榕树》,看看这里的乡思是什么样的。”随着我的诉说,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被唤醒,继而怀着乡思情感步入了课文的境界。这样的情感迁移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带着这种感情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所抒发的感情、分析表现得主题、掌握写作手法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兴趣与情感是相伴而生的。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就会对客观事物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触发,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趣施教、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情感,拓展学生的人文底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三、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触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基本内容,如果忽略了“趣味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将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利用语言训练,触发学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意识,培养独立人格,陶冶高尚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的语言训练中力求创新,将学生从所谓“重点”文章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拓宽阅读范围,尤其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更要精读,不断吸取不同风格的文化精髓。富有诗意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文字,直指心灵的话语……非常容易地激发起学生的联想。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心灵的交流。感受时代变迁带来的“语”和“文”的变化,学生们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浸润、心灵的升华。

四、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诱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教师如果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当中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有的教师为了彰显自己的“威望”,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居高临下,这样做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学生自然会“敬而远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阅读不仅是“意会”的理解,而且是“言传”的对话。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读者,都在同一时刻与作者对话,这是一种跨时空、全方位的交流。“对话”的实质是一种“共享”,一起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人生。这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角度和方式,灵活、迅速地掌握对话的进程和内容。要适时表达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你的理解真是太独特了,老师真的没有想到这里!”“你对文章的感情把握超出了我的想象!”平等的对话彰显了尊重,学生在尊重的氛围中,必然会精神集中进行学习,力求提高“对话”的层次和水平,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 趣味教育是一种智慧和艺术。在语文课堂里,教师应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才能让课堂充满情趣,焕发生命活力,彰显语文教学独特魅力。

《语文教学要富有“情趣”[本文共295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