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多篇

时间:2024-04-17 20:28:44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多篇[本文共7123字]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多篇由会员“sz6rx”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爱与接受,得救之道,就在其中。下面是写写帮文库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范文

我是冒着害怕走出了这一步,也是很久未尝试的通过文字将我的内心完全开放给我的世界,给我身边的熟人。

小时候,一个人写过一些文章。但都造诣不高,也未能获得家人或者朋友的赏识,倒是有几次童年的作文记忆让我至今难忘。满怀欣喜地拿着稚嫩的作文稿,投向吉林街小学打印店。投稿这个举动,到底对于现在的时代,有多么遥远,只能在怀旧感里慢慢找寻了。

说回这部片电影,实在是让我的孤独与另一个世界的孤独相通,在电影里我得到了现实世界得不到的认同感与喜悦感。相信这也是电影为什么如此受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青睐的原因。不止于时代,不止于国家,不止于心灵的距离,文学的魅力大概就是将人们的心灵联系在同一个世界。而我的世界,我的孤独,也只能通过文学找到慰藉。因此,不得已通过它来打开我自己,不感到那股无法抗拒的孤独。

说回影片,主人翁是约翰·纳什一名传奇的数学家。

生平简历大家可以通过百度,或者相关传记电影《美丽心灵》了解一下。

约翰?纳什先生是数学家,对于我们英专生而言数学可能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一个领域。

我也如此,虽然高中数学败在它的脚下,复读一年也曾成魔一样的执着于计算的精准度,最后的失败,让我彻底放弃了这门学科。并非因为不理解,数学的原理,而是计算的过程,精准的如此美妙,对于那种美,很可惜我只能通过文学意义上的感知去理解,难以触及其实景,可以通过想象来弥补。或许这成了我最终进入,文学的世界的一个转折点。数学领域因为计算的精准无法掌握之后,我一头是扎进了中国文学的世界,由古文至现代散文,说明文,到最后小说,和较难的杂文都开始自己研读。无法理解这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感,但是十分感谢,并且为之痴迷。或许,我和纳什先生有着相似之处的偏执,对文字的情感难以控制,如同他对数学的痴迷一般。但为何害怕,是因为我看到了他的故事,导致的不幸,让我连忙写了此文。

主人公的特点是智商超群,说话容易得罪人。其实还好啦,我也没觉得纳什先生能冠以“智商超群”这么夸大的名号,但却是让观影的影迷们,尤其是对数学怀有感情的人,甚至是曾经被数学抛弃的我们,领略到数学的精妙之所在。如果需要提及,对于这门学科它教会我的,可能是放弃。我是一个常常,把放弃挂在嘴边的人,但心里很难真正释怀。心口不一的特点,也并非只被赋予多愁善感的女人。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自己会染上这样的心理特征。影片将纳什的不同寻常之处,是通过男性女性的吸引表现出来的,似乎在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也难以逃脱性别的魔掌,这也应证了部分代表最后都是以同性恋结束一生的,还好本作品的纳什不是如此。他是再正常的不过的男性,甚至通过对他不谙世事的语言描写,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以异性之间无以言表之事(我们中国尤为明显吧),脱口而出,展现了作为数学家的他的独特与直率。我倒也是与他相似,生活里直率到有时候难以与人相处。害怕被冠以孤僻和异于常人的名号,无奈被迫收敛,隐藏想法,我打算今后都用作文,暗藏在字里行间,表述出来,这可能是我最后的自尊与幽默了。

影片前半段讲纳什对数学的痴迷,可能只有数学专业的他们才能懂,但真不知我会哪来的想象力理解那些理论。或许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奥妙之所在吧,将现实的世界,真实的数据,以抽象数字加以归纳总结得来的定律,那一条不是象征着绝对的真理呢?而真理的推翻,又是要多大的偏执与诚爱才有勇气于世俗对抗。直到剧情步入悬疑于紧张的国家危机,纳什先生的出名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最成就数学家,名誉与权威铺天盖地在了他的世界,因为执着走向数学的神坛,却也因执着进入精神世界的幻象。一人观影的我,或者任何一名观众,相信都会无法辨清他的世界于现实世界的真假虚实,影片很详尽的描绘出了其情景,我的语言能力若是能达到将整篇电影的精髓写出,我想我也该出名了。

说到底名声这个东西,是我对该电影的侧向理解。作品也描述的很隐晦,纳什先生因为可怕的对数学的执着,大概是产生了强迫症。但丝毫不像是有该疾病的模样,所以他所患的倒也不是强迫症,是真正的精神疾病幻想症。三个幻想出来的角色,国家政局掌权人,大学挚友和其侄女,充斥在影片的后半段。如果对于精神疾病缺乏了解的朋友,可能会无法理解,我之所以害怕,也正是因为自己不知道为什么知道了一些别人不该知道的东西。。我的小姑碰巧是位精神病患者(如果对我有了解的同学,可能要感到恐惧了。。),要知道我略微还会比你们更怕一些,因为是发生在我的家庭。小姑和她的丈夫离了婚,在我老家过着贫苦的日子,但每年逢年过节,我爸爸会邀她来吃年饭,她也对我疼爱有加,红包与话语的关心,从来未比父母之情浅到哪里去。她的病情是得到控制的,我能感受到她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给她带来的苦难,而我的家庭碰巧就是在她身边,我呢,则实属幸运,出生在了我父亲的家庭,过着较宽裕的日子,但是也经历着这个人间丝毫不会怜悯的磨难。数十年的读书之苦,家庭无人关心与鼓励的冷淡,其实可能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只不过当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便尤为敏感罢了。

电影的结局则是一般观众能够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感,爱与纯净。纯净的知识追求,让纳什先生陷入了精神幻想,通过妻子对他的爱,走向真实的世界而屏蔽幻想,克服它们的存在。影片结尾,也将此种精神上的难以摆脱,同理化到每一个人的记忆世界中,都有那么一些无法忘怀的独家记忆。自我封锁,可能会陷入地精神痛苦,如同纳什一般,害怕的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语言还是并没有一位真正作家的成熟与深度,只希望能够通过写作来作为自己心灵的窗口,解除恐惧罢了。

美丽心灵观后感

也许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而类似《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数情况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专利。电影需要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而一个矛盾的人格无疑是姣好的素材,长期以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乐此不疲的塑造了一系列类似形象来满足观众对高智商人群的窥视欲。

但是毫无疑问,天才也是人,他们人类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类型片也大多会在把天才吹捧一番之后回归人性,并最终在其救赎之路上实现影片的普世意义。

《美丽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对名利的探讨,开场白就是一段《少年中国说》式的激昂文字,让在场的每一个祖国的未来都觉得如果自己在死前还没有开放过就是可耻的。这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暗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纳什的人生轨迹,让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愿意竭尽所能,只要这个社会肯定他。威廉帕彻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正是在纳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楼用完就踹的时刻现身的,是他让纳什感到受到重视、遇到伯乐,从此可以一马平川,青云直上。这种VIP式的待遇无疑让他亢奋,让他的虚荣心 ……此处隐藏1860个字……过F童鞋最大的好处是认真,而对一个认真的人来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品位是可以渲染的——当我得知他看完了我拷在笔记本里的《肖申克的救赎》、《三个白痴》和《美丽心灵》等电影的时候,我的心里,很是小有几分成就感——这可能和他把我培养到能陪他一起看球赛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昨天傍晚,他重新把笔记本连了电视看《美丽心灵》,一边忙着捯饬一边向我们极力推荐这部电影——像当初我向他推荐《肖申克的救赎》一样,妹妹看了几眼抗议无效后就专注于绣她的十字绣了,而我忙着做晚饭,听他大呼小叫,就知道精彩的地方到了,赶过看两眼。

晚饭后,坐下来正式看这部已经播放了一多半的电影。

与那些轰轰烈烈的好莱坞大片相比,这部电影确实有点闷——闷是关起来的心,唯有你看进,到门里面,你才能感受得到心灵的触动。

幻与真

头脑中幻想的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这是成名后就开始困扰约翰的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幻想,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幻想与现实,是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平行线。我们经常会梦见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更多地是幻想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会有次曾相识的感觉,会觉得这件事情自己曾经梦见过、预见过,或者想象过。

在诸多的人生定律中,有一条吸引力法则,说你的主观想象会改变你周围世界的分子排列,你想的事情会变成现实。而心理学提倡我们在生活中适当地进行幻想,认为那可以有效地缓解我们的现实生活压力,改善我们的精神状况。

当然,约翰纳什用他悲惨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患者除外。

据说男人体内多多少少都流着征服世界的血液,可能是受身为电子工程师、教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的父亲的影响,可能是二战的生长环境,而天才的过分自信带来的是意志和基本的生活、感情能力的相对薄弱,约翰在幻觉中创造出三个人,这三个人对他说话,向他索取,带他到另一个世界,甚至向他发号施令,严重地干扰了他的生活,在对幻觉的沉迷中,约翰疯了。

据说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有同样的特征,那就是只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我记得我好像看过一部香港电影,一个女记者试图探寻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还险些把命搭上。实际上,多少年来,精神病领域中的治疗似乎一直没有取得怎样的突破,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手坏了可以治手,脚坏了可以治脚,而面对一个看不见的精神,治疗它,似乎的确是玄之又玄的事情。

所以,我们很少听到精神病患者被治愈的消息,更多的,是在大街上,看到四处游荡的、肮脏的、神情茫然、自言自语的精神病患者,他们的亲人抛弃了他们,我们尽量地远离他们,而他们,早已经远离、抛弃了这个世界。

心与脑

在主线之外,如果要总结提炼一下,这部电影的暗线探讨的应该是心与脑的关系。据说很多天才都是情感与生活上的白痴,也就是说,智商IQ越高,EQ情商越低——这似乎也能与电影的男主角、人物原型约翰纳什的博弈论扯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些常人的生活就是IQ与EQ博弈后互相妥协的结果。

而约翰的妻子艾丽西亚无疑是个例外,确切地说,她不仅仅是例外,她是个天使。艾丽西亚是那时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他的智商自然不可小觑,而她的生活也处理得非常好——这从约翰第一次见艾丽西亚时就能看出,面对窗外施工的噪音,约翰只是焦躁地关上了窗户,艾丽西亚却近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至于爱的能力,当约翰险些淹死自己的孩子,险些在幻觉的唆使下杀死她,她不仅没有把约翰送进精神病院,还执着地留下来照顾约翰,并坚持让他普林斯顿大学——哪怕只是让他在图书馆无所事事,在学校的林荫道上自言自语。

一定是上帝不愿放弃约翰,所以他派来了艾丽西亚,而正是妻子的坚持给了约翰自我面对的勇气:他不再沉迷,也不再抗争(这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他猛然想起幻觉中的孩子始终不曾长大,他承认并面对自己的幻觉,安然地向幻觉中的三个人告别,不再理他们,哪怕他们一直跟随着他。

只有当你争辩时,对方的指责才更加激烈,如果你接受并永远沉默,对方还有什么说话的理由?

幻觉中的人其实应该是约翰心灵深处的自我的化身,或许是害怕长大的童年,或许是征服世界的野心,或许是自我膨胀的自负,我们的体内其实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mind,它们可能是悲伤的、忧郁的、残暴的、幼稚的……每一个都有可能是一个我,面对它们,面对自己,我们只有安然接受,才能与自己和平共处,才能更好地生活。

而爱情——自助者天助,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上帝就会派来一个天使,带来爱情这个最美好的东西。

艾丽西亚用她的心终于拯救了约翰,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幸运,颜姐告诉过我一个故事,说她的一个亲戚谈了个女朋友,开始并未觉出什么异常,可是就在谈婚论嫁时,他发现女孩偶尔会一个人自言自语——女孩在之前恋爱时可能受过什么强烈的精神刺激。他最终退了这门婚事,而女孩的精神状况在之后每况愈下。几年后,颜姐再见那个女孩时,她衣着邋遢,头发一绺一绺地结成污垢,大夏天穿一双棉鞋——她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了。

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很难指责谁,颜姐还说她的一位兄长,在婚后才发现妻子有忧郁症,在一个人把孩子养大、坚持多年后最终还是在妻子娘家人的劝说下选择了离婚。

我们原本都可能是天使,只是,当我们都不愿意做天使时,就再也没有人遇见过天使,于是,世上不再有人相信天使。

电影的英文名字是A Beautiful Mind,译过来的中文名字是《美丽心灵》,但是这个名字似乎并不是非常确切,美丽心灵?电影探讨的似乎并不是(起码不仅仅是)我们通俗理解的“心灵”的故事,回过头来看英文mind的释义:想法;心、心理、精神——或许mind才是mind的本来意思,而非中文里的“心灵”,它更多地倾向于中文中的“幻觉”。在电影中,我们看到, 成就了约翰纳什的是他非凡的天才,正是那些幻觉毁了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与他的生活。可实际上,上帝在赐予你一枚硬币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给你硬币的正反面,当约翰纳什沉浸在他非凡的数学思维中的时候,那些幻觉也相应而至——它们是相克的,更是相生的,约翰沉迷或对抗那些幻觉的过程正是每个人对自己都可能会有的态度——心理学上常讲的自恋(Narcissism),或者自虐(Masochistic),正所谓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有可能是谬误。而约翰作为一个天才兼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同时体会到了人格上的两种极端。而从故事的过程和结果(约翰对他幻觉中的三个人,从沉迷,到抗争,到接受,而那三个“人”也自始至终都追随着他)我们也看到,沉迷或抗争的结果其实是可怕的相似,都会让你坠入无尽的黑暗,唯有爱与接受,才是解决的办法。

人生注定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木桶,有最长的那块木板就有最短的那块,只要你拥有你爱与爱你的人,只要你安然接受一切,你会发现,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都值得感谢,每件事情都可能是好事情,而你的每一个念想,都会是a beautiful mind。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多篇范文。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多篇[本文共712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