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白先勇的台北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4-04-23 18:19:45
白先勇的台北人读书笔记[本文共9280字]

第一篇:台北人

白先勇:《台北人》

翻开白先勇的《台北人》,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纪念先父先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年代!”不经在想是怎样的一个年代,让作者及他的父母难以忘怀,需要用一定的文字来记录他们走过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日子,他们在那个年代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需要向后辈们点点讲述来抚慰自己饱经风霜的心灵,是怎样特殊的往事让作者借此篇小说来表达对父母以及那些共同生活在忧患重重年代里的先辈们的敬意,同时也向我们这些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缓缓道来怎样的情节,传递何种感情呢?带着这些疑问翻阅这十四个短篇小说,发现它们共同描述了内战前后的故事,讲述了那个战争年代里各色各样,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的迥异的生活。战争,**,分离,死亡,冷漠,这些是这本小说的大背景,几乎每篇文章都涉及到人性在忧患中或大放光芒或肆意扭曲,在时代大背景里,人们都是浮游生物,渺小,低微,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无法预测明天会有怎样的悲哀降临在自己身上,无法阻止忧患重重的年代的前进或倒退的脚步,无力的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就上演各种戏码,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人生大舞台上展现魅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物,旦角或丑角,我们无从评判,毕竟我们未经历过那个年代,我们不知道当自己面临那些境况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把青》里的主人公朱青因战争爆发而丧失了新婚丈夫郭轸,在师娘的精心照顾下才放弃轻生的念头,多年之后在台北和师娘再次相遇的朱青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胆怯害羞,一身透明紫纱洒金片的旗袍,一双足有三寸高的高跟鞋,一扭,全身的金锁片便闪闪发光起来,赢得满堂喝彩的朱青再也不会因为情人小顾的去世而悲伤,沉迷于麻将和厨艺的她对生死置若罔闻,战争把她的怜悯慈悲一点点消磨耗尽,多情善感的她如今只求精彩快乐的过今天和以后,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快乐,可在战争中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说“我很快乐”呢?另一个深受战争残害的是《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补课辛苦积攒的钱给香港表哥偷渡未婚妻,满心期待用十根条子五万五千块换来自己的幸福,不曾想表哥骗了他,他颓废了消沉了,曾经洁身自好的他为发泄愤怒找到了洗衣婆阿春,不曾想被阿春暴打,咬掉大半个耳朵,他的人生因为战争而从幸福顶端颠落到穷困潦倒,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学生装清秀干净的卢先生和水秀灵透的未婚妻肩并肩依偎在花桥的美丽照片反衬讽刺了战争给他们和那个年代人们带来的极大的悲伤痛苦,我想象不到若没有战争郎才美貌的他两是多么幸福的一对。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的意思是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延伸意指今朝昔比,物是人非,曾经穿梭于富贵堂前的大人物现如今只能徘徊于世俗人家。正如《红楼梦》中写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繁华喧嚣,热闹非凡都已是忘不掉的回忆,在战争的摧残下满载欢乐的歌舞场已是烟消云散,空空如也。《台北人》中,无论是见证了台儿庄胜利的老长官赖鸣升还是享尽荣华富贵的钱夫人,抑或是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吴柱国吴教授,每篇小说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一部轰轰烈烈的历史,都是“旧时王谢堂前燕”,可如今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虽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却念念不忘曾经在大陆经历的金雕玉砌,纸醉金迷的繁华。曾经是每个重大场合的核心人物,曾经统领万千人马,曾经一呼百应的宠儿,那些数不尽的曾经是他们今天、此刻得以生存的支柱,是他们自豪的可以炫耀的资本,是他们人生灿烂辉煌的证明,所以每个人都忘不了曾经的

光彩动人。赖鸣升虽成了伙夫头,却忍不住每次在岁除之际向刘营长家里人炫耀自己台儿庄战役时光荣的得到的胸口上的伤疤,他说:“俞老弟,我赖鸣升打了一辈子的仗,勋章倒没有捞着半个。可是这个玩意儿却比‘青天白日’还要稀罕呢!凭了这个玩意儿,我就有资格和你讲‘台儿庄’。没有这个东西的人,也想混说吗?”他以伤疤为荣,这是他向大家夸耀自己英勇伟大的资格,所以他认为自己就是唯一有资格讲述台儿庄战役的人,他需要用这些辉煌的过去赢得别人的崇拜夸赞,并借此忘记自己现在的渺小,用酒和无法释怀的过去来麻痹自己,支撑他走到生命的尽头。《国葬》中的秦义方也是一个无法从过去的记忆中走出来正视今天的典型代表,他总觉得自己是李浩然将军最贴心的副官,在李将军灵堂前应该得到众人的尊重与拥戴,可是走进灵堂看到少爷脸上的漠然,不甚相识的模样使他放弃了拍拍少爷肩膀的想法;他以跟随将军东征西站三十年却不曾倒下的强健的身体为骄傲,却不曾知道在大家眼里他只是个连须眉都是全白的拄着拐杖的不中用的老人,通过这些对比,作者讽刺了秦义方和《台北人》中很多人走不出过去,活不在当下的逃避怯懦心理。

《台北人》中,尹雪艳、金大班、王雄、余教授等人,他们都是为躲避战争从大陆搬到台湾,进而在台湾定居,这样的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土生土长的“台北人”,虽然搬到了台北,可是大陆的很多风俗习惯都被他们延续传承了,并没有完全抛弃原有生活方式融入当地。麻将、美食、旗袍、舞厅、戏曲,上海,南京等地繁华落幕,一切陈习陋俗都搬到了台北,地点变了,往事依旧上演。人们只不过习惯了身边不断的死亡离散,渐渐丧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我,习惯了冷眼看世间百态。《游园惊梦》里深阔的窦公馆花园,精巧的红木几椅,银灰洒朱砂的薄纱旗袍,一样富丽堂皇的公馆,一样不失魅力的旗袍,钱夫人、桂枝香窦夫人、天辣椒蒋碧月、程参谋他们一样爱听戏曲,期待具有梅派真传的钱夫人高唱一曲《游园惊梦》,不一样的是钱夫人再也开不了口,唱不出来令钱鹏志享受万分的昆曲了,不一样的是亲妹妹月月红抢走了本属于她的郑彦青,应证了桂枝香的感慨:是亲妹子才专拣自己的姐姐往脚下踹呢!不一样的是台湾的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其实在她们心里,比不上大陆的东西岂止是丝绸呢?身在台北,心在大陆的他们真的算不上“台北人”。我想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来形容那个年代里很多个“台北人”再贴切不过了。

白先勇在《台北人》中大量采用了第三人称转述的形式促进小说情节的发展,《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里,作者从“我”的角度讲述了舅妈家的故事,在“我”一次次的去舅妈家中,见证了王雄与丽儿从亲密无间的伙伴到逐渐分开,记录了王雄从认真细心地园丁到残忍凶手的转变,最后也是“我”看到丽儿和一群女伴在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从中穿来穿去。《思旧赋》中,通过罗伯娘和顺恩嫂两个人的讲述,我们知道了李长官一家的兴衰荣辱故事,就像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采用双线结构一样,白先勇先生在此也用了明线、暗线两条线索推进了故事的发展,让我们在聆听罗伯娘和顺恩嫂的谈话中知道李家小姐抛弃亲人和一个有妻子的人私奔了,桂喜和小王在夫人“初七”还没做完时就偷走夫人一箱玉器逃跑了,少爷也变成只会流口水的傻子,曾 ……此处隐藏4381个字……层的人物,然而即使是这样,他也有他的失落。一个七旬的老者,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罕见了,他的时日已无多,更何况他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了。但是,作为一个退居二线的国民党高层,作为一个已经赋闲在家的暮年老人,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蛛丝马迹:首先是他的“副官”,或许在军队外时机已经没有必要在意昔日军阶相称了吧;其次,朴公家的那几幅书卷也相当有意思:

下联书明了日期:民国十五年北伐誓师前夕。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最后便是他口若悬河的武昌起义。一个连一盘棋都没有体力下完的老人,谈起往事却是如此生龙活虎,不得不说这其间有一些特殊的含义。这些细节联系上他的过去身份,我发现了他的“所失”——政治理想的实现可能。的确,国共一仗把国军打上了台湾岛,“收复”大陆已经不再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尚未破裂的梦,这些军人坚定地相信着,自己还会回去,但在酒醒梦碎之时,也不相信着。

三个阶层,三种命运。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人人都只能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所珍视的东西,而无力的人,便只有沉浸在回忆和幻想的虚无中,虽然有时他们有积极进取的选项,但是他们甘愿为幻想而放弃。然而无论你再怎么无助,都没有任何人会真正给与关怀。他人所想的,只是尽可能地不择手段地活着。可是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人吃人的年代 ,连应当负起责任的社会上层都显得那么无力和不作为,连社会本身都有无法面对,连政府的力量都显得那么渺小,作为一个深陷弱肉强食法则的社会人如果不把自己变成掠食的狼,就会变成他人的羊羔。

三、辅助与参考

《台北人》——《岁除》 《梁父吟》 《花桥荣记》

《论白先勇<台北人>的感伤主义情怀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篇:《台北人》书评

终于得偿所愿的看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初看各个短篇的荡漾心境,随着一个个故事的曲伸延展,慢慢变得淡然而冷漠,这冷漠中又夹杂着对世事的愤恨和对悲欢离合的怅然所失。

白先勇笔下的人物,各个饱含了崎岖的人生经历,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隐形的重担,过往的青春,流光了力气和勇敢,靠卑躬屈膝的偷生度日。那些小人物或者大人物们,在我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姑娘面前,娓娓颂着一曲曲哀歌。

然而白先勇之所以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正是因为他善于把握每个人物的个性伸缩。他太用心,太细心,对情节设定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控制力,精微周到的铺陈每个人物命运的前后左右。就像花光年华偷窥一个人的生活一样,那么巨细靡遗,那么明察秋毫,跨越时光空间的阻隔,将那些陈年旧事,以特殊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看这本书,就是看一幅幅展现在眼前的旧时画卷,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情节跌宕起伏。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不想过多的讨论白先勇的身世,喜欢他的人,一定都对他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而那些了解又会让人对他有所偏见。我根本无所谓一个人的性取向或者其他什么,经历太多的人情世故,只会让人对周遭的一切丧失耐心,无所谓无关紧要,一切是非曲直都是浮云。所以白先勇在我面前,脱去光环和光鲜的外衣,只跟我讲着一个个发生在台北的故事的寻常人。

他一边讲着故事,还一边悠悠哼两句小调,我被他的悲悯情怀所折服,禁不住跟着悲从中来。

有些人,他们太擅长演绎。提笔练就万丈激情,面子上却依然淡定从容。就像张爱玲,把那些男欢女爱、世事动荡都写得可歌可泣,仿佛人生在世,非要倾国倾城不可。这样白玫瑰红玫瑰的作乱的还有李碧华,她一部《青蛇》将几千年来两姐妹的恩怨情仇尽情倾诉,将那许仙拉下好人牌位。即便如此,她还觉得不够,她还要《胭脂扣》,还要《霸王别姬》,她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要分离,若相爱却不能魂断天涯沦落人,又怎么能刻骨铭心。她把个爱恨写得像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不能碰一下。

白先勇,顶顶六尺男儿身,却也有上两位女先生的细腻独到,任你二位辛辣尖酸,任你二位看破看不破,他都不管,他只管沉浸在自己的笔头里,写另一些不同的刻薄的话。白先勇的文章故事,写得多是沦落风尘的儿女,所以嘴皮子够厉害,各个都洞察世事,老辣非常,即便是不小心掉到爱情的陷阱里,也能应付自如,好像永远都不会输一样。那些不会输的好儿女,可都亏了白先勇的本事。谁让他写起来就好比飞流直下三千尺,文字如瀑布一般,直击人心。甭管是金大班,还是尹雪艳;朱青还是云芳老六;你都会觉得看白先勇的文字很爽利。他赋予那些名利场上女人不同命运的同时,也赋予了她们泼辣火爆的脾气秉性,赋予她们一颗被风雨浇得透凉的心,那颗心像一盏明镜,从她们歪靠在门槛上,吐着烟圈的朦胧的脸上就能看出,她们的无所谓已经有一百年那么久那么稀松平常了。

到底是何事让人可以这么看透真假是非。可以从那些小调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那么事不关己的讲述。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大起大落的台北人,将他们陈年往事如数家珍一般放在菜单上,任君享用。也许是年华消逝,风月无情吧。过去那些姹紫嫣红,翻天覆地的追赶着今日的潮流主张,一个个顾盼生姿婀娜翘首,变化太大了,以至于都要好努力好努力的回忆,才能依稀记得过去的景致。一旦记起,却又如潮水般疯狂涌来,挡也挡不住,既然挡不住,那干脆顺其自然的平铺直叙好了。而像我这么经不起风雨的人,却被这一袭洪水猛兽吞没,早知道这个写了《孽子》的人就是太会讲故事了,还非要再趟这浑水,结果不言而喻,一早被他箍在五指山中,做他的文字囚。

没关系,反正我也学会了他的无所谓,放任他把那颗一降生还热火朝天的心抛得要多远就有多远。无所谓,我乐意自己沉浸其中,反正青春好枞。

第五篇: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

在还没有读完《台北人》的时候,我就想把这本书吼着对周围的人说,快看看这本书。现在仍然这样想,像个祥林嫂一样,兜售这本书一样。本书作者白先勇,里面是一个个短篇小说,每篇刻画一个人物,讲述一段过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合集,在我来说,失败之处是在最后的最后加入了一篇别人的读后感和分析,典型的学究式分析,是我所不喜欢的。所以,看这本书,或者看任何书之前,不要去看别人的评价,不要去看别人的分析,我喜欢自己去感受,也许你看完还是读不懂,但终究有一天,某一个瞬间,书中的一些情节,一句话会给予你一个解释,也许,这解释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但一部作品的本身,除了传达作者的初衷,伟大之处也正在于给予每个人不同的养分。我个人始终倔强的觉得,那些研究派所分析出来的东西,兴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一个故事,分析出来各种目的,各种隐喻,其实也许作者就是单单纯纯的想说个故事罢了。所以,如果你读到个故事,但没有感受到深处的震撼,那并没有什么干系,我们不再是高中生,不需要分析文章目的和宗旨,也不需要段落概况,也许刚巧,作者就是告诉了你这么个故事,至于你的所得,谁又能知道它在你的身体里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呢?

实在不想把它写成一篇我所讨厌的分析性读后感,也是因为没那个能力去分析人物背景和传达的东西,所以就单纯的觉得很震撼,然后真诚的推荐个周围的人。让每个人自己去认识,结识,书中一个个像是站在你面前一样的各色人等。

《白先勇的台北人读书笔记[本文共928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