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系统一个行业的发展更是需要精神来支撑与维护的。行业精神是一面旗帜,是一个系统一个行业鼓舞人心、凝心聚力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经过长期的工作探索和实践,地震部门逐渐形成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精神追求和行业文化,归纳概括为“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16字的行业精神。防震减灾行业精神,是防震减灾事业的文化内涵和真实写照,是广大地震工作者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引领。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能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的领导下,在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几十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努力下,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长足的成就,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顾过去,广大地震工作者利用简陋的仪器设备,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在边远地区风餐露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奉献,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牺牲,在办公室挑灯夜战,默默无闻,敢于寂寞,奋力研讨,终于探索了独具特色的长、中、短、临相结合的地震预报思路和方法。1975年2月4日的海域地震是人类第一次在强烈地震前作出公开的预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业绩,是中国人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创举。然而,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国家地震局还不知道震中在哪儿。5点整,国家地震局做出决定,地震地质大队、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地震队和国家地震局机关,兵分四路,立即开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200公里范围内寻找震中。大约6点多钟,即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才确定震中在唐山。当震中基本确定后,国家地震局根据不完全的各台站报告汇总,初步确定震级为7.5级。新华社在第一条消息中公布的即这一震级。时隔不久,各台站都报告测震结果后,“7.8级”,这一经过核准的震级数据才产生。这次地震夺取24万多名同胞的宝贵生命,使得广大地震工作者陷入了极大的悲痛和彷徨中。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国家地震局组织广大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对大地震的全面总结,提出了我国地震前兆识别、数据和指标,建立了31个区域地震数字台网和全国大地震速报台网,提出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与灾后重建的防震抗震四大工作环节,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现了我国地震观测数字化、网络化,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防震减灾新格局......在老一代的地震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地震震情形势十分严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不足,重救灾轻防灾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防震减灾工作仍重而道远。
做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要把弘扬行业精神内化为思想自觉。要把“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作为自己工作中的灯塔,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我们要通过挖掘身边典型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教育活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着力营造先进的行业文化,弘扬行业精神,提振广大地震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让这种行业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成为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敬业的精神投身到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中。
做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要把弘扬行业精神外化成行动自觉。面对阿坝州十分严峻的震情形势,我们要立足当前,坚守职责,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迎难而上,着眼地震安全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灾前预防,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创新举措,把弘扬行业精神体现在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科技创新等各项具体工作细节中,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作为一名地震工作者和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地震工作者执着的事业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狠抓落实,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大力弘扬防震减灾行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防震减灾行业精神,谱写防震减灾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