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经济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透露出了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给了我很多启发。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据经济学专家的解读,核心主要有四点:一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要在一批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上占领技术制高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进程中争取弯道超车,缩小同领先国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导权。二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企业不断升级,追求卓越,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升级的要求,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不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的供给。四是绿色低碳和节约高效。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转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襄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时下所需和当务之急。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呢?十九大报告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不实、金融脱实向虚、人才结构失衡,等等,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技术、资金和劳动力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实现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发展,推动实体经济沿着高质量轨道成长。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改革创新上。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国家要强大,科技必须强大,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更新产业布局,推动产学研结合,不仅形成产业规模,更要提高产业质量。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主攻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关键就是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争取弯道超车,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创造体制环境。要优化创新环境,不仅促进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投入,更要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塑造我国人力资源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