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曹刿论战》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4-03-04 16:10:28
《曹刿论战》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本文共11528字]

第一篇:《曹刿论战》读书笔记

《曹刿论战》一文,从它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左丘明旨在通过齐鲁长勺之战,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也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在老师教学中,以及有关教学参考书中只褒扬了曹刿的“远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而鄙视他,使他相形见绌。我认为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庄公的评价也是片面的。我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鲁庄公这个人物。

因为无权无势的曹刿,其“远谋”能充分发挥,取得成功这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待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唯贤”是长勺之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全文,看一看庄公的作为:

“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势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到“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啊!更可贵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说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一腔报国热忱何能如此顺利的如愿以偿。可见,庄公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但还不止于此。庄公更广阔的君主胸怀还表现在长勺战场上。“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而曹刿说“未可”,他便不“鼓”不“驰”,听从曹刿指挥。在千军万马之前,庄公能做到这一点,又需要怎样的修养呢!虽然曹刿谋略在胸,可庄公都蒙在鼓里,但他并不以此羞愧恼恨。是的,庄公指挥作战比不上曹刿,但他“唯贤以求”而又善于“听谏”,这也就足够了。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俗话说“人无十全,树无九丫”,一个人怎能样样精通呢?

庄公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请你关注:www.)”;“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虽然,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公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必定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么能过分苛求呢?当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从此可以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意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我认为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来赞扬庄公的君庄胸怀的。我国写作手法上不是有一种“衬托”么?可不可以按这方面去理解庄公与曹刿呢?我想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说,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抓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误评价了文章中的人物,移植了文章的实质,违反了作者本意。

第二篇:说课稿《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六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这篇古文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可以让学生通过此文的学习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积淀历史的智慧,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本文围绕中心剪裁内容的取舍艺术、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简洁精练的春秋笔法以及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都称得上是一篇语文学习的典范之作。所以说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在教材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后面几课的学习乃至更长远的文言文学习都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十几篇的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校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要求他们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有些困难。因此首先应该激发其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 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a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b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a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b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展示,增强其独立思考,合作

学习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 “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结合相关句子,分析曹刿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 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温故知新、问题导引、点拨评价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诸如小组竞赛,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以此让学生来感受自我实现的快乐,提高学习的效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五 教学过程的安排: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我校学生学情,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

1、课前分好小组,在学生自愿结组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调整,注意男女生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搭配,

2、明确小组任务,及课堂上的评价激励制度

3、课前准备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主要包括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学习收获)

第二步:温故知新

复习以下内容(我来读课文,文学常识我知道,我的翻译最精彩) (此环节主要为下面的分析做准备)

第三步:内容分析

教师导入(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 ……此处隐藏8477个字……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

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b 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参考答案:

12.(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六)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六)参考答案:

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任末年十四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 人恒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c. 削荆为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 ....

10.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虽 死 犹 存 不 学 者 虽 存 谓 之 行 尸 走 肉 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12.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

答案:

9. (3分) a

10. (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1. (6分)

(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意对即可)

12.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

《《曹刿论战》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本文共1152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